建设“工”字模型 提升支部活力

  加入时间:2016-02-15  采录人:系统管理员  点击:97

建设“工”字模型 提升支部活力
共青团江苏省委学校部

  近年来,团江苏省委坚持围绕“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四维工作格局,以团中央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相关部署为遵循,强化工作部署,创新建团模式,加强骨干培养,着力建设“工”字模型,全面提升基层团支部工作活力。

  一、加强总体部署,引领高校团组织做好“顶层设计”

  (一)抓紧落实。团中央下发《关于实施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的通知》后,团江苏省委积极响应,全面作好部署。一是基础项目力求全覆盖。即全省所有高校均要在“基础团务、完善制度、明确职责功能、做好新媒体工作、扩大支部民主、合理设置支委”等方面抓落实,各高校相继出台了《基层团支部工作和建设指导细则》、《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等相关制度性文件。二是创新项目力求突破。专门设立学校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团建创新奖,带动各高校积极开展探索创新。每所高校均可申报“团支部活力工程”的创新探索项目,围绕党建带团建、多重覆盖、建设活动项目体系、强化工作指导、拓展基层阵地、加强工作协同等方面进行重点探索创新。

  (二)抓好考核。从2010年起,团江苏省委就规范实施了高校共青团工作考核制度,每年年底对所有高校进行年度考核,并把基层团支部建设列为考核的重点项目之一。尤其是2015年,进一步明确了团支部建设的考核要求,考核分数从原来的20分增加到40分。考核结束后,及时将考核结果向各学校党委通报,并向学校团委反馈书面考核意见,有效推动了基层团建工作在各高校的落地落实。

  (三)抓实研究。着力加强工作研究,参照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建设模式,于2015年9月成立了江苏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在研究中心2016年度研究课题指南中,明确将“提升基层团组织活力路径和方法研究”作为年度四大战略课题之一,组织相关高校团干部和青少年工作研究专家建立协同研究团队,重点破解提升基层团支部活力的路径和方法,为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同时,还设立了一批加强基层团支部建设研究的一般性课题,力争经过半年到一年的研究,形成一批可行、可用、可推广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二、创新建团模式,推动基层团组织建设“落地生根”

  (一)抓牢班级建团,推广“三纵四横五协同”团建项目。在2014年全团学校战线团建创新试点工作中,江苏高校探索开展了“三纵四横五协同”团建工作项目。今年以来,团省委学校部在进一步抓好这一团建试点项目总结梳理基础上,积极抓好在全省高校的复制推广工作。所谓三纵,就是将学生群体分为“本科生一二年级、本科生三四年级、研究生”三个层次,实现工作对象的分层化、全面化。所谓四横,就是分类开展“理想信念、专业素养、职业发展、综合能力”等四类活动项目,实现工作内容科学化。所谓五协同,就是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科协、学生社团”等组织的协同作用,将各类团学组织的工作重心下移到团支部,下移到职业发展需求、成长发展需求相同的各类“小众化”群体,实现工作力量的协同化。今年以来,在建设“三纵四横五协同”团建项目工作中,各高校普遍建立了完善的团支部活动项目体系,编写或购买了指导基层团支部的书籍教材,建立了团员青年对工作项目的评价机制,有效扩大了团学组织在广大同学中的影响力。

  (二)抓响网络建团,通过PU平台将团支部“装进口袋”。2013年起,团江苏省委面向高校建设推广了“Pocket University江苏省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简称“PU平台”)”。通过两年来的探索,目前PU平台使用高校数91所,实名注册大学生用户146万余人,注册班级团支部25650个,注册社团团支部5576个,注册学生组织2560个。今年以来,着力推进基层团支部网络团建工作,依托PU平台大力开展网络团建工作。基层团支部可以通过PU平台发布活动公告、开展政治学习、主题教育、团日活动、学业成长、志愿服务、科技创新、交际沟通等方面的活动,并展示团支部建设成果。通过这一平台,基本实现了学生“高校学生第二成绩单”的科学输出,平台成为了记录支部成员参与团支部活动成长经历的有效载体,成为了团支部评奖评优、推优入党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抓细公寓建团,打造“五进公寓”项目体系。大力开展宿舍公寓楼团建,以大学生宿舍公寓楼为基础成立团总支,以公寓楼层或专业为单位建立团支部,以宿舍为单位成立团小组,将传统的“团委―分团委―团支部”三级组织体系延伸到学生宿舍。目前,全省已有50余所高校实施公寓建团项目,逐渐形成了“基层组织进公寓、团员教育进公寓、典型选树进公寓、文体活动进公寓、温馨服务进公寓”的“五进公寓”项目体系,充分发挥了公寓建团的优势。

  (四)抓活流动建团,根据团员青年的阶段性聚集方式开展活动。坚持“团员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设在哪里,共青团服务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的原则,在全省各高校积极倡导流动建团。结合团员青年阶段性的聚集特点建立团组织,比如在“青奥会”期间,在各高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中设立了“青奥小青柠团支部”,对每年寒假留校的在校学生建立了“寒假阳光团支部”,对国旗班的同学设立“国旗班团支部”,对研究生所在的阶段性项目组建立研究室团支部等等。根据青年学生集聚特点开展的多样灵活的团组织设置方式,有效满足了同学们的需求。

  三、着力骨干培养,打造实施活力工程的“坚强支撑”

  (一)抓广团支部书记培训。全省各高校依托各自团校,普遍建立了规范化的班级团支部书记培训和社团团支部书记培训机制,每年6月份举办社团团支部书记培训班,10月份举办新生班级团支部书记和新任班级团支部书记培训班。培训班均配备了完善的教学方案、指导教材和师资队伍,通过20—30学时的集中培训,有效提升了新任基层团支部书记的认知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抓创团支部成长驿站。依托各校、各院系团组织活动场地,重点打造团支部书记之家的“团支部成长驿站”。驿站内设“资源区、交流区、学习区、网络区”等,资源区配备团支部开展各类活动所需要的团旗、校旗、团徽、活动设备、道具等可借用资源;在交流区定期组织新老团支部书记交流心得、分享经验;在学习区设置历年来学校优秀团支部文化建设、活动建设、优秀团支部书记的展示材料,以供新任团支部书记借阅学习;在网络区着力打造全校团支部书记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

  (三)抓常魅活展示交流。自2010年以来,坚持利用每年5-10月,在全省高校开展“魅力团支书、活力团支部”风采展示活动。今年依托PU平台开展的展示活动中,共有104所高校的1188个团支部、1066名团支书参加展示评比,最终评选出100名魅力团支书、100个活力团支部,网络总浏览量达1378万人次,很好地发挥了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