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命科学学院(海洋学院)“石榴籽”民族团结实践团10名师生怀揣科技助农、促进团结的赤诚之心,奔赴“中国蘘荷之乡”如皋市下原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烈日下的蘘荷田里,师生们躬身田垄,展开“田间问诊”。学生们紧握植物智能传感器,探头轻压叶片,实时监测蘘荷内源激素、环境温湿度等关键数据。南通大学教授孙利军精准点向一片边缘黄褐卷曲的病叶,一针见血指出核心痛点——蘘荷叶枯病。团队成员高效协作:镊取典型病叶样本,细致封存标注;同步记录传感器回传的实时数据。汗水浸湿记录本,但无人停歇,这些沾满泥土与汗水的一手资料,是守护“致富田”的科学基石。
针对叶枯病,孙利军现场开方,实践团成员迅速行动:清理病叶阻断传染源、优化套种间距改善通风透光、推广无毒生物菌群绿色防治、强化雨季清沟理墒降湿,形成一套绿色高效防控组合拳。团队随后走访了多个特色农产品基地,现场聆听种植户的难题并及时支招。在“如皋富硒小香薯”田,团队分析土壤硒转化效率,为标准化种植支招;在“五彩玉米种植基地”,观测长势、采集样本分析价值,针对病虫害现场给出预防方案。及时有效的措施收获了一大批农民伯伯的点赞。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海洋学院)副院长袁卉华着眼产业升级,指导实践团探索蘘荷活性成分提取与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探索反季种植等,提升特色农产品效益。
带着详实方案,实践团与下原镇镇长肖志杰、党委副书记于俊等深入座谈。双方就蘘荷绿色防控、特色农产品深加工达成合作共识。实践团指导老师姚良臣提出建议:“组织团队学生‘下村入户’长期结对,融合地方特色农产品与绚丽少数民族文化,策划‘红石榴’乡村风情文化节,打造集观光、体验、美食于一体的文旅新下原镇。”提议获镇政府高度认同,成为校地合作新方向。
此次实践,“石榴籽”民族团结团队以科技为犁,以团结为种,在下原深深扎根。不仅开出特色农业“科技良方”,更推动民族文化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生动践行“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精神,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科技兴农、团结筑梦的担当。